【中国幕墙网 02月日01消息 】三位国际建筑大师———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“终身成就奖”获得者伊dong丰雄、上海新天地设计者本•伍德和来自英国的史蒂芬•平博理日前在上海展开为期两天的“绿色”之行,共同出席“筑就人文空间———名师
绿色建筑讲座同济行”。三位大师一致认为,“绿色建筑”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。
“绿色建筑”渐成开发主流
本•伍德指出,中国这几年渐渐融入了可持续性建筑的潮流中。这位享誉世界的美国建筑大师在中国驰骋了近十年,他对近几年中国政府和开发商在“绿色建筑”方面的作为表示赞赏。今年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,中国提出“绿色奥运”口号,并专门出台了“绿色
奥运建筑评估体系”。与此同时,中国很多一流地产商也在积极探索房地产业“绿色化”。例如此次活动的倡导者凯德置地,从2007年开始在所有新项目中贯彻母公司嘉德置地集团出台的《绿色建筑指南》,并于同年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。
“英国规划政策第一条就写道:可持续发展是所有规划的基础和核心原则。”史蒂芬•平博理在论坛上介绍说,他称伦敦市长为开发商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,“绿色建筑”已成为多数开发商的必然选择。根据他的分析推测,现在各国法律陆续提高了环保标准;市场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在增长,对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更偏好,驱动了商家的需求。因此,可持续发展会成为主流,“绿色建筑”成为世界各国房地产开发的主要趋势。
伊丰雄则认为,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,就像一部独立发挥功能的机器,几乎与自然脱离,不考虑与周围环境协调;但到了21世纪,人、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联系,不仅是节能的,还是生态的、能与社会相协调的。
不一定诉诸高科技 那么,如何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?大多数人认为,随着高科技的发展,
建筑能耗、污染和废物等问题将被陆续解决,同时成本也在增长。而三位建筑师给出了另一种答案: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方法不必一味诉诸高科技!
事实上,这在此次“凯德绿色希望小学设计大赛”中已有体现。对于一所在四川沐川山区新建的希望小学,用高科技解决建筑环保问题显然不现实。主办方凯德置地鼓励大学生参赛者尽量采用或借鉴当地的
建筑材料和工艺,充分考虑自然通风、天然光线、雨水收集等可操作的可持续性设计元素。作为评委,伊丰雄对其中一份设计方案很满意。该方案以当地盛产的竹子、
石材、秸秆、灰土外加
轻钢龙骨作为主要材料,保证了材料的生态性。当建筑被拆除时,竹、土、麦秆可还原为土壤,而基础与龙骨则可回收循环使用。
“从物理学中寻找新元素,创造出舒适的微环境。”史蒂芬•平博理提出了另一种新思路,他在论坛上展示了新加坡克拉码头。新加坡气候潮湿炎热,码头如果采用露天空调降温,将产生巨大能耗。几年前,他与凯德置地合作设计该项目时,采用了被动式环境控制法,即在不采用现代
采暖空调技术、尽可能降低运行能耗的条件下,创造出适宜的室内外物理环境。此外,码头天棚材料选择了可再循环利用的ETFE膜(乙烯-四氟乙烯共聚物),这也是“水立方”的
膜结构使用材料。
节能与未来建筑
本•伍德则从节能角度阐述可持续性,主动适应自然环境,在不耗费过多能源的前提下达到舒适性。据了解,他设计的位于杭州的西湖天地,因采用了地道降温、空调余气再用、雨水回收等方法,获得了2005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“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白金奖”,目前全世界尚无商业建筑获此白金奖最高殊荣。
“建筑需要成为城市的基础而非城市榨汁机。建筑消耗能源和水使之成为废物的现象将成为历史,未来的建筑应成为能源和水的输出者。”论坛最后,史蒂芬•平博理这样讲。建筑师们相信,“绿色建筑”浪潮将使未来的建筑产生巨大转变。【完】
与【】相关热点资讯:
【了解更多 “” 相关信息请访问
节能专区 】